| 3 min read

其实平时很少谈这块,一是自己不够专业,而是确实一般很少回去谈宏观经济调整。

作为教育行业者,互联网从业者,无疑是感受最深的。

自己大概从自己方面试图去分析大概这是什么原因。

作为 17-22 这个时间段,我认为对于高层管理决策的敏感点是雄安新区的出现。那个是我个人认为第一个觉得这个政策是值得质疑的。我不认为雄安新区的出现可以疏解北京的压力,也不认为雄安新区会成为下一个深圳。

然而大家心里最有感触的是 宪法修改这个案件。尽管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,但是无疑给大家带来了第一次警觉。什么事情值得需要修改宪法。随着 19 年国庆和党的百年庆祝后,我们愈发发现,当前高层正在进行地位和影响力的强力拉升,这些是之前整个中宣部下发给各个资讯类 APP 一些列决策来实现对于部分言论过分管控。

当然最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无疑是2022新冠疫情,动态清零 政策的反复强调。于是乎,这两个月关于该政策的讨论和言论管控愈发严格。自己也在这段时间去一些地方看了下讨论。

我大概认为这和高层一些决策思路有很大关系,这里面有客观经济发展结构的原因,,但更多的是个人强调自己所谓优秀眼光和决策。

在谈治国一书中,曾经就提到教育的公平性。我理解,高层在做任何事情的决策前,出发点或者对于问题是有所认识,但是在整体决策执行的时候过于想展示自己的影响力。这和李鸿章在走向共和里提高,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。是又说冲突的。我个人也认同十年一代人,彼此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发展,很难有人可以跨十年去制度非常常远的规划。

经历文化大革命,这个损害是非常大的,不光是对那个年代人民生活的影响,也对那一代人的教育产生非常深刻印象。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,党和人民建立纠错机制,以防打的错误产生而无法及时被纠正,长期产生破坏影响。然而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,或多或少会对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产生脱离现实的期望。

在计算机科学有一种说法,就是局部最优解,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。就像很多政策,你去分析出发点,可以发现是有益的。但是这些政策突如其来,一个接一个,对于很多行业连续打击是非常恐怖。而且,伴随着新冠疫情,这种破坏力是超前。而最大的担心还是企业家,年轻人的信心,对于政府的信心,对于这个国家的信心。如果信心失去了,什么都有可能发生。

相信再过几个月,一切都会有结论,历史终究会留下它应有的评价。

You Can Speak "Hi" to Me in Those Ways